•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-> 资讯与文化 -> 茶道文化 -> 茶道茗流

    王俐:初心浇灌生态好茶

    茶道茗流

    2020-12-19 17:34:31

    1217 0

    盛夏时节,走进普洱市镇沅县马邓马鞍山古茶园,满目苍翠,绿意盎然。然而,在5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山。

      镇沅县者东镇马邓村地处哀牢山深处,地形以山梁为主,不适宜耕种。虽气候温和,适宜茶叶种植,但传统的零散种植不成规模,加上村民缺乏管理经验,收益稀薄。“金银宝地”不仅没产出好效益,反而成了镇里的一个包袱。

      然而,马邓茶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。“守着绿色茶产业资源,却没有充分利用,老百姓也没有从中得到实惠。”在外地从事百货批发生意的王俐看着家乡滞后的发展,急在心里。

      2015年1月,王俐毅然放弃了丰厚的收入,回到老家,接下了祖辈传承的制茶衣钵,成立了镇沅马邓马鞍山古茶园有限责任公司,一心扑在生态茶叶的栽培和加工上。

      几年来,她不辞辛劳,刻苦钻研,把科学技术带给乡亲父老,践行着初心:“在外干得再好也不如把家乡建设好!”如今,昔日荒山已变成绿色茶山,王俐也带领大家走上了致富之路。

      艰苦创业挖掘马邓茶潜力

      刚回到老家时的王俐,面对自己要从事的项目一无头绪:稳定的收入没了,难得找到了好项目,却又缺技术和门路。事业发展初期,王俐屡屡受挫。

      然而,她越挫越勇,一边通过书本和 上网查资料,一边四处奔波寻“高人”解惑。

      经过考察,王俐发现:马邓村茶叶量 多质次,规模小,没有竞争力,还停留在小作坊层次,无特点;设备相对落后,加工能力无法进一步提升;营销能力不强,品牌意识淡薄等。

      于是,王俐打算打造一家集农副产品初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经营企业,于是成立镇沅马邓马鞍山古茶园有限责任公司。公司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、包装及销售,茶叶种植技术引进、培训及咨询服务。

      然而,在承包荒山荒坡时,附近的群众守着“宁愿大家都穷,不愿一人先富”的陈旧观念,不肯出租。外加基础性投入 较大,王俐的资金不够,公司运转出现困难,曾经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。在2018年10月收到政府的200万元贴息贷款才帮助她解决了资金问题。

      在整理、开发荒山时,她夜以继日地干活,时常累得连路都走不动,饭都吃不下。

      基础的困难解决了,工艺的难题接踵而来。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茶,王俐开始钻研学习,翻阅大量资料,悉心请教专家,制茶的每一个步骤都亲自实验,最终才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。

      “但不是每位茶农都能够遵循这套标准生产茶。”王俐回忆,“有位茶农因不遵循规范,生产出的茶品质较差,导致收到的报酬很低,没有办法,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沟通,最终跟他说通了。”

      这样的矛盾时常发生,但时间长了,茶农都渐渐理解了王俐的良苦用心,在标准体系下生产出的好茶愈来愈多。

      如今,王俐的公司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种植茶叶,马邓村也已成为全县有名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。 

      转变意识让茶农掌握过硬技术

      公司发展过程中,王俐思考,应根据地理环境和茶叶品质,引导茶农种植名优茶和中低茶,从而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布局。

      很快,公司通过实施国家茶叶示范园项目、现代农业茶叶生产发展项目,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园,建设了标准化茶叶基地。

      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,产量、销量也大幅度提升,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。合作农户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,真正做到了产业带动经济、技术发展的效应。

      一座座荒山被连片开发,盎然生机代替了昔日的荒凉。同时,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充分利用科技、人才、地缘、生态等优势,在转变观念、培训村民、开拓市场等方面狠下苦功,投资少、风险小、见效快,已成为马邓村茶叶栽培新模式。

      目前,全村荒山已变成高效益茶 产业生产基地,成为该镇农业经济最大的亮点。

      王俐认为:“改变茶农生产意识 比让他们掌握技术更加重要。以前粗放地生产茶叶,每公斤只能卖十几块。改变生产意识后,有的茶可以卖到400块了。”

      意识转变后,全村茶农逐渐掌握了过硬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,收入不断提高。

      如今,公司年产绿茶10吨、红茶6吨、普洱茶(紧压茶)30吨。2018年,公司推出的“七天普洱”,精选了7款产自马邓村不同茶山的马邓普洱茶,通过精加工,生产出7种不同的口味,让广大茶爱好者品味到了全新的马邓韵味。

      短短5年时间,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辛勤劳动,王俐让马邓茶这颗埋藏在泥土里的“珍珠”出土了。同时,马邓茶还带动乡镇走上了“一乡一品,一村一业”的路子,形成了稳固的乡镇财源。

      带头致富初心不改浇灌生态好茶

     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王俐在保证企业营收的前提下,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。

      王俐将公司发展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紧密联系起来,着力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、经济增收、就近劳动力转移等发展问题,帮助贫困户通过企业带动,积极发展生产,加快脱贫致富步伐。

      2015年开始,公司免费为村民分发栽培管理技术资料,提供技术和信息,还聘请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为村民们技术培训。公司带领6个村民小组贫困群众开垦茶地650亩,提供种苗,帮助解决开垦费用,并承诺达标鲜叶全部回收,增加了全村近25%的茶叶种植面积,现已全部投产,日产鲜叶2吨左右,已经成为贫困群众增收新渠道。

      “通过集中采购,我们每年还能够帮助部分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2000元,人均增收3200元。”王俐介绍。不仅如此,王俐积极帮助周边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,目前已就近流转贫困户季节性就业15人,长期就业5人,每人月收入达到 1500元至3000元不等。此外,还聘请了25户贫困户负责茶叶基地的管理,解决了他们就业难的问题,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家庭收入,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。

      与此同时,公司在村委会的帮助下,认真筛选了贫困程度最深的40户贫困户,采取每户发放一部智能手机的方式,帮助特困群众更便捷地获得惠农信息,增加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

      针对茶叶滞销问题,公司通过自身销售渠道,优先帮助贫困群众消化滞销茶叶,并带动蜂蜜、核桃等农特产品销售,每年消化滞销茶叶和农特产品6万元左右。

      责任,是王俐挂在嘴边的词。在王俐看来,推广家乡的好茶,是她的责任,带动周边的群众脱贫致富,更是她的责任。

      朴实的初心,浇灌出了优质的生态茶。这让王俐公司所生产的茶叶,在一次次的专业大赛中脱颖而出。

      如今许多人会对王俐说“你成功了”,但王俐却不这么认为。她说:“现阶段依旧是我的创业初期。我会守好初心、担好责任,继续努力做好茶叶,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。”

      云南网记者 张玛睿

    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
    推荐阅读

    文章评论

   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

    登录注册

    全部评论(0)

    • 积分

      2400

    • 文章

      317

    • UID

      1

    推荐文章: